DLP数据防泄漏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Refer:揭秘数据丢失防护(DLP):保护敏感信息的关键_dlp协议-CSDN博客
一、数据识别能力(核心能力)
准确率(Precision rate):
准确识别敏感数据的能力,例如对个人身份信息、商业机密、知识产权等的识别准确率,以百分比衡量,越高越好。如是否能精准识别不同格式文件中的社保号码、银行卡号等。
召回率:
在大量数据中找出所有敏感数据的比例,同样以百分比表示。防止遗漏敏感信息,比如在海量邮件和文档中,能召回的敏感数据占实际敏感数据的比率。
识别速度:
处理和识别数据的速度,通常以每秒处理的数据量或每小时处理的文件数量等衡量,如每秒能扫描多少MB的数据。
支持的识别技术:
如是否支持正则表达式、关键字匹配、文档属性检测、索引内容指纹匹配、精确内容指纹匹配、计算机视觉技术、OCR技术等。
支持的数据类型和格式:
能否识别文本文件、办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库、可执行文件等多种类型,以及对各种格式的兼容性。
二、数据监控能力
实时性:
能否实时监控数据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行为,延迟越低越好,确保及时发现潜在的泄露风险。
监控范围:
涵盖网络流量、终端设备、存储介质、云平台等多个数据存储和传输渠道,如是否能同时监控局域网、互联网、USB设备、云存储中的数据。
行为监控粒度:
能否详细监控到数据的访问、复制、粘贴、打印、外发等具体操作,对操作行为的记录是否详细。
三、策略执行能力
策略配置灵活性:
能否根据不同部门、用户角色、数据类型等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策略,如是否可以针对财务部门的数据和研发部门的数据分别设置不同的防护策略。
阻断成功率:
当检测到违反策略的行为时,成功阻断数据传输或操作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越高说明策略执行越有效。
误报率与漏报率:
误报是指将正常行为误判为违规行为,漏报是指未检测到实际的违规行为,两者的比例越低越好。
响应速度:
从检测到违规行为到执行相应策略(如阻断、告警等)的时间,响应速度越快,越能有效防止数据泄露。
三、加密性能
加密算法强度:
采用的加密算法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如AES、RSA等算法的密钥长度等参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加密和解密速度:
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处理速度,影响业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以加密或解密一定大小的数据所需时间衡量。
透明加密支持:
是否支持透明加密,即在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自动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四、审计与报告能力
审计日志完整性:
记录的数据操作日志是否完整,包括操作时间、用户、操作内容、数据对象等信息,能否为事后追溯和分析提供充分依据。
报表生成能力:
能否生成多样化、定制化的报表,如按时间、部门、用户、数据类型等维度统计数据访问和操作情况,报表是否直观、易懂。
数据分析能力:
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如能否发现异常行为模式、潜在的安全风险趋势等。
五、系统性能与稳定性
系统资源占用:
在运行过程中对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等资源的占用情况,资源占用越低,对业务系统的影响越小。
可靠性:
产品是否具备高可用性,如支持双机热备、故障切换等功能,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
兼容性:
与企业现有的网络架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安全设备等的兼容性,是否能顺利集成到企业的IT环境中。